1)第8章 关注_让你造拖拉机,你去造火箭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8章关注

  120级吨的K120试车成功后,简化缩小版的K30就更简单了。

  相比目前各国的火箭发动机,K120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。

  它的身上没有密密麻麻的管线,全部尽可能集中,体积也尽可能缩小,技术标准还比同类型低一些,天生就是为了大批量生产准备的。

  而按照传统路线,大多是在制造方式上下功夫,比如几年后开始成熟的3D增材打印技术。

  不能说谁好谁坏,但简单的结构容易提高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。

  接下来的时间里,因为有从南机院及其附属工厂调来的高级技师和教授,火箭各部件的制造速度陡然加快。

  由于是第一枚实验性质,较少的零件可以直接手工制作,造出来的产品反而会比批量生产更精良。

  至于一般而言难度较大的壳体和燃料贮箱,因为火箭直径只有2.5米,完全没有任何技术难点,多的是厂家能制作。

  声称自己来开会的唐伟天也赖在了拖拉机厂,以参观和协助指导的名义整天东摸西摸。

  郭申发现这个老头不简单,虽然穿着看起来像学术败类,但有极其深厚的航天知识,一问才知道人家的专业是宇航动力学。

  林炬知道后眼睛都红了,一位宇航动力学的院士,要是能给他打工那该有多好,可惜差距太大没可能。

  这边林炬在琢磨以自己的小身板怎么尝试撬科学院的大牛,另一边舆论却开始起来了。

  随着南机院全力投入到火箭和卫星项目中,慢慢有一些细节开始流传了出来。

  南机院主要负责卫星,火箭则是与民企联合研制的内容也被人知道。

  好事者顺着线索顺藤摸瓜,最后居然发现合作协议里写的名字是新远镇拖拉机厂?

  要不是文件是从某位教授邮箱中意外流出,真实性毋庸置疑,但这个结果也太离谱了。

  这事很快出现在南机院的学校论坛上,然后就向社会传播。

  几天后,一篇标题为“引领民营航天先锋,高校与拖拉机厂合作造火箭”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,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。

  刚好林炬这段时间也在水南机院论坛,立刻看到了有关这条新闻的帖子。

  原本不怎么活跃的南机院论坛最近关注量暴涨,这条帖子热度直接达到了最高,很多都不是南机院学生,单纯跑过来看热闹。

  “这又是哪个自媒体编的沙雕新闻?南机院怎么说也是老工科学校了,咋可能和拖拉机厂合作?”

  “开玩笑好吧,学校的附属工厂都至少比拖拉机厂强吧?”

  “我觉得好像是真的,我师兄跟他导师好像去拖拉机厂做技术支援了,合作单位确实叫新远镇拖拉机厂。”

  “楼上细说”

  “细说+1”

  “细说+1”

  “不是,你们自己去学校官网看啊,都发了三四篇稿子了。”

  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hongka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